在网站数量呈规模性增长的同时,网络编辑从业者的良好就业机会也随之而至,但目前的从业人员却并不能满足产业需求。为了进一步培养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韬奋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印刷学院五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日前在京举办,大赛试图解决复合型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问题,规模堪称空前。
从比赛过程来看,尽管优秀网络编辑人才欠缺的问题依旧存在,但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及编辑涌现出来。同时,越来越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重视对网络编辑从业者的培养。
行业发展亟须专业网编队伍
“我们的网络出版,甚至整个数字出版正处于一个转型中的发展期,而这个发展期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现在基本是由传统出版的队伍和没有做过编辑出版的IT业从业者来做数字出版。”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指出,当前包括网络出版在内的数字出版正处于初步发展期,这个时期需要梯队,需要建立市场,需要建立行业,需要建立标准,更需要培养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郑吉春也有同样的看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需要一大批能够对海量数字内容进行整合编辑、创意表达和运营维护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他认为,通过网络编辑大赛的举办,可以推动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对于帮助有志于从事网络编辑、数字出版事业的人才熟悉和掌握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从比赛过程来看,无论是职业组还是学生组,参赛者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多媒体网络编辑方式。“过去使用图文方式,现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得到很广泛的应用。”据学生组评审组长、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顾问教授编审田胜立介绍,此次比赛每个大区选送的前几名作品都很不错,“他们在策划上具有创新意识,对话题的切入角度、媒体应用都很熟练。此外还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以及与实践的联系,比如浙江传媒大学的‘听差(SOUNDS CAPE)’生活声音分享社交网站,通过声音来做社交分享,就很有特色。”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从这些优秀作品的表现来看,这些学生已经具备网络编辑的素质。
“通过两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的举行,网络编辑职业培养得到不断重视,网络编辑队伍得到了成长,为出版业数字媒体的编辑、数字内容的生产行业挖掘了大量优秀人才,相信网络技能竞赛将会不断扩大影响。”郑吉春如是说。
网络编辑应具备多元素质
与传统编辑相比,数字时代的网络编辑应该具备更多技能,正如职业组评审组长、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增顺所说,“对于网络编辑的要求应该是多元的,第一他们要具备传统的总策划、总设计能力,其次还应适应新技术下的技术条件。”
在某些程度上,网络编辑与传统编辑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需要具备信息的判断、删选能力,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选择合适的素材,这也是编辑最核心的能力。同时编辑还要有加工能力,能把原始素材聚合起来,集中反映到作品中。
但网络编辑更多应具备技术上的能力,这也是与传统编辑最大的不同之处。“网络编辑运营媒体的范围扩大了,现在是全媒体运作时代,不仅要有图文,还要有音视频,他们需要跨媒体选择、加工。”田胜立说道。其次,网络编辑还需要与读者建立良好互动,不同于传统编辑时代无法补救的“遗憾的工作”,网络编辑可以随时接受读者意见,随时对内容或表现形式进行修改,随时优化。此外,田胜立还表示,网络编辑还应具备引导能力,他们需要寻找焦点话题,能通过适当的话题将潜在的受众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人群组合成一批专门的受众,提高传播效率。”
简言之,网络编辑需要成为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操作能力强,并且具备随机应变素质,更需要了解技术且能熟练运用。但从眼下来看,当前的数字出版从业者并不能达到这些要求。
出版知识、数字技术“两条腿走路”
“现在高校还不能适应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大学课程的专业目录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但现在的数字技术发展太快,大学教育有些跟不上。虽然有职业培训可以补救,但最好还是由学校系统培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田胜立忧心忡忡。
但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高校意识到了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开设相关专业。据了解,北京印刷学院从2008年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该专业按照“产学研用”互动的培养模式,培养既熟悉数字化出版流程,又了解应用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示出良好的就业前景。
在具体培养方式上,张增顺建议高校在新形势下必须两条腿走路,“一要使得学生具备传统出版知识,二要注重对技术的培养。”他谈到,根据高教社的经验,理工科背景的编辑在做数字出版过程中往往上手很快,文科背景的编辑则相对上手较慢,因此他认为高校培养学生可以有的放矢。
此外,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网络编辑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现在大学的数字出版专业尽管有了种种探索,但还缺乏实践,学校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张增顺还建议数字出版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去出版社、数字出版公司实践,“这样的毕业生将比传统的新闻传播、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更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他如是判断。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6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