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人的阅读和出版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传统阅读的方式转变向信息时代的数字阅读,2012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中,更多的数字阅读平台出现,更多的内容也出现在数字阅读平台。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有如此多的中国人在同时阅读。公车、地铁、乃至平常的道路上,随处可见手持各种数字终端的人们在低头阅读。虽然有不少调查显示,这些阅读大多数都是休闲阅读、时尚阅读,很少有经典阅读、严肃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阅读就是阅读。在传统时代,经典和严肃出版物占据主流的时代,但很难出现大部分人都低着头看书的情况。
如今,新的阅读风行于大地,而传统的阅读方式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绵延千年的墨香,是否会像书法一样,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变成单纯的艺术和文化纪念?
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波澜不断,年初的作家联合维权事件,绵延一年仍未有结果,但它证明,作为弱势群体的创作者,在面对强势的出版和销售集团时,终于开始有了像样的反击。而两次《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公布和讨论,也一再牵动着学者、创作者和读者们的神经。
具体出版领域中,莫言的获奖引起了人们对文学创作和出版的重新思考;《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流行,也引起了专业的学术书籍的阅读热潮;前两年风靡天下的草根历史书似乎热潮渐退,专业史学著作开始崭露头角;而各种各样的“蓝皮书”、“白皮书”则成为新的景观……
而在出版方式上,数字出版渐渐紧逼,传统出版业仍旧在退缩,纸质书的销售中,价格战的烽烟越来越浓,同样也在威胁这纸质出版的生存。网络书店疯狂压价争夺市场,传统书店中,除了一些大书店,小书店的生存愈加艰难。
为此,晨报记者采访了10位学者和出版人,对于传统出版业的现状,当下热议的“阅读新趋势”,以及数字化阅读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
1文学出版盛况难再
点评人:李兆忠,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物数量增长迅速,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出版的数量也都在快速增加。但是到底销量如何?内容如何?影响力又如何?很难和出版数量匹配。其中,重复出版的情况很普遍,不少早年已经出版的作品被重新出版,这说明新的原创作品影响力还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人物传记类的书籍出版量很大,尤其是自传,很多人都在写自传,这可能有出版机构利用名人效应的缘故,但总的来说,加大了传记的出版量。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传记质量就很难判断,特别是自传,因为自己写自己,难免会有隐讳或者美化的问题,真实性就要打个问号。
此外,莫言的获奖确实引起了莫言作品的销售热,但是有没有带动整个文学出版物的销售,很难说,甚至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作品的销售也很难说。毕竟现在读长篇小说的人就那么多,而且阅读的研究并没有跟上,买书人是否是读书人,有多少人买回去真的读,都难以判断。
2学术书籍难掩苍白
点评人:乔新生,中南财经大学教授
2012年,内地学术界的派别之争更加激烈。我想原因有二: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分化日趋严重,学术界的分化也同样严重,不同派别的主张从他们的阅读、写作中就可以看出来。其二,围绕改革成就的评价有了分歧,海外学者赞同更多,而内地学者似乎更加冷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中国学术界就改革开放的大问题的论战已经白热化。这从去年许许多多的出版物中就能看出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要给中国学术界贴上派别的标签,其实还为时过早。出版界争论的乱象,某种程度上有被西方学术界放大的效果,实际上学术争论白热化的背后,是无法掩盖的学术混乱和苍白。中国学术和学术出版,其实还远远没有到高水平的阶段。
在专业领域中,去年比较畅销的书主要有三种,反映当下中国人思想情绪的书籍;法学类的书籍,这和去年大量地修改法律有关;域外看域内的书籍,说明我们已经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
3数字阅读步步紧逼
点评人:叶匡政,作家、评论家
数字阅读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一本电子阅读器之后,基本上已经很少读纸质书籍,大部分的书都是从电子阅读器上读,还有一部分是用手机阅读。
数字阅读在2012年发展迅速,数家大的网络公司进军数字阅读,更推动了它的发展。目前来说,数字阅读中最重要的是休闲阅读,在年轻人中已经成为主流。同时,数字阅读也开始进军经典阅读,任何经典作品基本上都能有数字版的产品,许多四五十岁的,从传统阅读走过的人也开始逐渐接受。当然,可能还有一些不适应,比如检索、批注等过去习惯的东西不是那么方便,但已经不再排斥,这说明数字阅读发展的趋势已经难挡。
数字阅读现在主要有两大块,经典作品的数字化和新的电子工具催生的文本,如微博、微信等。新文本大多都是碎片化的阅读,相对表面化,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好处在于表达更直接和质朴,现在看来,它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其实也在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
4传统书店两极分化
点评人:师永刚,作家、出版人
很多人在现在已经没了去书店买书的习惯,这种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出版业的业态。2012年,实体书店的处境愈加艰难,特别是一些小的地面店,或搬迁,或倒闭,或改卖咖啡以求生存。但另一方面,大书店的生存状况却越来越好,如新华书店。
大书店往往采取大卖场的方式,基本上任何时候都很火爆,思考它们的生存之道,其实和它们的物业方式关系紧密,几乎所有大书店都是自有物业,这不仅在成本生负担轻松很多,也让它们在经营上有了更多的余地。常去大书店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品种非常丰富,氛围也非常好,人们去书店买书,更多是在买那个氛围,这是小书店所难比拟的。
因此,网络书店虽然发展迅速,但十年内不大可能取代大书店,也就是说,十年之内,大书店不大可能会有生存问题。相对来说,一些小的独特的、有人文情怀的书店目前虽然还在艰难维持,但能维持多久,很难说。
5儿童图书原创上升
点评人:倪延风,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
2012年少儿图书的发展非常迅速,和以前原创书籍难以振作不同,这一年中,许多原创书籍出版,使少儿图书出版情况迅速好转。
这和国家对少儿读物出版的支持有关,诸如图书馆项目、政策上的支持等,让少儿读物的创作开始繁荣。像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不再是那么几个少数的作家,很多年轻的、没有名气的作家开始涌现,他们的作品也有了出版的空间。此外,引进的少儿图书数量也增加不少,这都让少儿图书市场有了不同的变化。
仍旧值得担忧的是,精品目前还不算太多,并且在市场中受到了文化含量低的图书冲击,许多工业式制造的书籍,大量地通过网络、超市等渠道倾销,不但影响整个少儿图书的质量,对于精品书籍来说,冲击也很大。
6价格战争意在沛翁
点评人:王宝生,作家出版社主任编辑
价格战是图书市场很久以来的痼疾,2012年尤甚,特别是在网络书店。其实价格战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都有个底线,而图书市场似乎开始失去了这个底线。大部分的时候,价格战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占领市场、打广告,乃至置对方于死地等。
就在2012年,国外的不少电子销售商试图联手提高价格时,国内商家却在共同打压价格,这说明我们的图书市场还处在市场分配的自相残杀中,让利和压价往往只为了广告效应,图书销售完全是赔钱,损失则从其他商品中补偿,这是最可怕的。
图书销售行业,无序的价格战带来的伤害其实非常大。即便是对读者来说,其实也并不是占到了便宜,一方面羊毛出在羊身上,另一方面,今天失去的,在未来市场争夺稳定之后,必然还要补偿回来。
7网络出版大势所趋
点评人: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络文学虽已兴起十年,但2012年,才是网络文学真正为公众所瞩目的一年。原来的草创阶段,虽然发展很快,但分量总是不如纸面文学。但在2012年,网络文学确已占据半壁江山。
突出的表现有两点,第一,纸面的文学越来越依赖网络,许多网站在销售纸质书籍的时候,同时也销售电子版,相对纸质书籍来说,价格便宜,也更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说网络正在蚕食纸面文学的出版,从终端逐渐向上游挤压。
另外一个特点,我们开始逐渐接受向内容付费,这是一个变革,在以前,人们往往只愿意为实体商品付费。现在的网络作家的富豪榜就是一个证明,其实我觉得对网络作家富豪榜的争论没有必要。作家不为钱写作当然是对的,但另一方面,作家获得合理的劳动收入也没有问题,两个并不矛盾。
8社科研究观照现实
点评人: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2012年,出版市场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就是各种专业研究的成果出版很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蓝皮书”、“灰皮书”、“白皮书”之类,非常多,这些东西大多和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有关,反映出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同时又是社科方面专业研究的成果。既有专业性,又有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和当下中国社会出现许多问题的状况有关,因此在这一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多,研究的人也比较多。
这些研究结果的发布,很多对社会发展、政府的决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观照自身,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9大众写史硝烟散尽
点评人: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2012年,中国史学界有两个值得重视的成果。首先是严肃史学的研究专著出版情况非常不错,断代史、纪传史都有分量非常重的作品问世。此外,通史类中也有不少好的读物,如中国社科院的历史读本,影响力很大。第三,新出土的文物、简牍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可能并非2012一年的成果,但在2012年完成的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
在严肃史学之外,关系史学普及的大众史学情况也不错,史学本身,一方面确实是高精尖的专业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和社会对接。2012,很多地方读史热方兴未艾,学习和阅读历史的热潮仍旧流行。
前几年,草根写史一度非常流行,也出版了许多通俗易读的作品,2012年,这一类的作品开始减少,我想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历史写作本来对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太多杜撰的内容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历史来阅读,读者也逐渐开始有更深入的需求,正如雨过烟云散,真正流传下来的,都是有很好的历史功力的作品。
10学术翻译面临挑战
点评人:李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整个20世纪的中国学术,是一个翻译支撑的学术。在今天,一些经典的翻译作品,仍旧是畅销书,但在目前,翻译面临不少挑战。
2012年,出版社转企速度的进一步加快,许多大的出版社都有打造精品的计划,其中有很大的部分就是翻译作品。但是翻译作品在今天要想成为品牌并不容易,版权问题、国内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好的翻译人才的缺乏,三重因素都在影响着翻译作品的质量。
从作品到读者,其实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翻译批评,2012年,翻译批评确实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不成系统和规模。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也还不足,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一个很好的翻译批评的平台。因此,要使得翻译有更好的发展,翻译劳动要得到足够的体制性的认可,同时也要有好的翻译批评环境。
此外,中国近代史中有很多优秀的翻译家和翻译作品,他们在中国现代性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他们的评价却很少,我觉得应该做一些评选和介绍,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北京晨报》201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