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棋牌js6666(官方)app手机版下载


重策划轻加工的思路当戒

2012年07月31日

当前,出版社已经进入后转企改制时代,最重要的就是相应建立为出版产业服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企业的经济逻辑被日益植入到出版社的管理文化当中,有的出版社在制定内部发展规划时,往往以降低人力成本、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由,把名义上创利源泉的策划编辑放到第一位而忽视加工编辑,逐渐把加工编辑工作边缘化。

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只是分工不同,在出版界早已普遍采用的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合作的模式,为出版社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认为,出版社改制后强调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不能只重视策划编辑而轻视加工编辑。事实上,图书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决定了编辑职能分工的有机统一,策划编辑、加工编辑虽“花开两朵”,但绝不是彼此割裂的、孤立的,而是确保图书质量的有机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策划编辑和加工编辑的部分工作界限划分十分模糊,责权利也不对等。有时策划编辑对书稿的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交到加工编辑手里的书稿达不到“齐、清、定”的要求;有时策划编辑不按制度办事,书稿不经前审就交给加工编辑加工,稿件有重大问题却未发现。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工编辑去弥补,无形中加大了加工编辑的工作量。一旦书稿有了质量问题,策划编辑便把责任推给加工编辑,这使得加工编辑就产生了心理落差,自然工作也不十分安心。如果任由这些隐性的矛盾发展下去,将对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十分不利。出版社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顺势解决这一问题。

要转变以身份决定收入和地位的思路。策划编辑岗位处于加工编辑岗位的上游,成为编辑部门工作的主导。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二者本应是平等的“齿轮啮合”的关系,逐步演变为“上下级”的关系,相当一部分策划编辑认为自己是所策划图书的“经理人”,而加工编辑只是自己所策划图书的“打工仔”。许多出版社为了突出市场意识,也在无意之中把策划编辑的意义和作用夸大化了,普遍认为策划编辑应该成为出版工作的中心,导致“重选题策划,轻文字加工”的后果。

出版社对策划编辑考核的指标是其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对加工编辑的考核指标主要是书稿加工量。图书收益、获奖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与精神荣誉一般属于策划编辑,加工编辑的精神细作却未能得到合理的回报。这种考核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虽然充分调动了策划编辑的积极性,但是容易导致加工编辑工作消极,而文字加工工作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加工编辑的考核和奖励指标应与图书效益直接挂钩,以调动加工编辑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图书质量。

一个出版社办得好坏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有没有好的策划编辑,也要看有没有以及有多少好的加工编辑。笔者认为能否从事策划编辑或加工编辑应由人的能力和志趣决定,其待遇也应与其能力和贡献相适应。在出版社体制改革之初,出版社领导的改革思路一定要清晰,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要在价值观念、管理机制、收入分配等方面加强引导,让编辑的能力和志趣各有安放之处。

(《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7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