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棋牌js6666(官方)app手机版下载


整本书阅读重在“慢火细炖”

2023年08月31日

对中小学生的阅读,先是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了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紧接着,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再次提到要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

主管部门多次提到整本书阅读,深意何在?笔者以为,在如今的网络化时代,信息的碎片化益发凸显,很多人认为,再熬神耗力地去读整本的纸质书,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其实,这是对阅读的误解。众所周知,中小学生阅读是打精神底色的阅读,如果在这宝贵的年华里,不重视阅读的基本规律,而是采取东鳞西爪的办法,不但不能让自己的阅读有科学的、厚重的积累,还会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呈现苍白,对世界的认知呈现片面和狭窄。

《课程标准》和《方案》强调整本书阅读,是抓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难点和痛点,也是破解知识碎片化的一个利器。对此,《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4个学段的阅读分别进行量化。总体看,适中适量。如七至九年级,每学年只阅读两三部整本书,其他学段只是字数要求,没有本数要求。

中小学生要把有限的阅读时间用好,就要让整本书阅读见实效。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慢火细炖”法。

如同有的优质美味,需要“慢火细炖”才能奏效一样,对一部经典作品的阅读也需要“慢火细炖”“细嚼慢咽”。千万不要为了完成所谓的阅读任务而快速地翻阅一下,浅阅读对阅读积累无益。

“慢火细炖”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即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读细、读全。要达到这些目的,读经典最为便捷。对寻找出的经典,一定要有“攻城拔寨”的勇气,把名著当作一座高山,有毅力、有技巧的人,才能成功登顶。其实,经典是一座座富矿,从哪里挖掘,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因此,经典至少要读三遍,有时甚至更多。当然,阅读者也要克服对大部头名著阅读前的恐惧心理,有关部门应在书目选择、专家指导、教师答疑等方面予以协助。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认为,“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养性’,也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在这一看似艰苦的过程中,“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美学家朱光潜早在很多年前就建议青少年读者要学会精读,一般的书不需要碰,“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他认为,需要精读的书至少要读两遍。如此看来,“慢火细炖”需要阅读者潜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浸润在经典中。

“慢火细炖”需要的是耐心和勇气,一次读不懂不要紧,可以跳过去再来读。阅读是一种量化的积累,你读经典多了,自然会有效地吸收其中的营养,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化作自己的精神原动力,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文化视野,提高文字的感悟力、驾驭力。

阅读的“慢火细炖”,不但要求阅读者阅读前心中有规划,阅读中有思考、有感悟,阅读后也应及时总结,最好写点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作的过程也是再次归纳、完善认知、提升品位的大好机会。如果能从简单的原生态阅读进入到思辨性阅读,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一个人的思维厚度,就是在一本本经典的阅读中加厚堆高的,把经典作品的深度、厚度读出来,也是对阅读者有效的精神洗礼和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