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图书馆馆配市场在经历了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之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平稳发展时期。虽然说馆配市场的兴衰,不足以影响书业的发展进程。但不可否认,馆配市场在整个书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使得这个市场早已强大到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唤起整个行业的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加强对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水平,文化部决定2013年在全国开展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广大公共图书馆又开始了新一轮“标配”进程。另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又给馆配商的专业化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厮杀和竞争,甚至影响到市场格局的重新划分。可以说,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寒冬之后,无论是出版社还是馆配商都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契机,馆配市场开始期待又一季的“春暖花开”。
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馆配会?
专业化、网络化馆配是市场所需、人心所向。
>每年春天,都是馆配市场发展的旺季。在刚刚过去的3月,数十场馆配会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些许惨淡的馆配市场顿时又热闹起来。业内人士开始感叹,在信息平台如此广阔、信息传递手段如此丰富的今天,这么多馆配会的举办到底真的是社会所需,还是劳民伤财?不同角度的答案不尽相同。虽然听上去场次不少,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馆配会大小规模、所在区域并不相同,除了几个全国性的大型馆配商所举办的馆配会,大多数馆配会还是由区域性的馆配商在地方所办,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地图书馆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馆配会的举办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从馆配商自身来说,举办一场一般规模的馆配会,所获得的利润如果能与办会所需人力物力的成本持平,这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成绩了。这就是目前馆配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大困境。但即便如此,馆配会的数量只见多不见少,规模只见大不见小,到底原因何在呢?想必应该是行业效应,为争取更多的关注度和话语权,为上下游的客户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来自西南地区某高校图书馆的馆长龚女士曾向笔者感叹:馆配会能否换个平台、换个形式呢?能否把这样大规模的选书搬到网络平台上?哪怕是再专门过来开两天研讨会,来交流感情,也比目前的大规模馆配会的形式实在一些。本来图书馆采购图书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技能,现在却因奔波于大小馆配会,让采购图书成为一种体力活,这是有悖于图书馆文献采购发展规律的。
>而江苏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长葛先生则直截了当地呼吁:图书馆需要的就是一个网上图采会。他感叹说,年前自己就奔波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的馆配会上,年后一开学就辗转于省内外大小馆配会。因为学校规模和采购经费有限,他需要把钱用到刀刃上,辗转于馆配会就是为了买到符合学校专业发展所需的图书。而大型馆配会对于各种不同专业出版物的重视程度不同,也让他每次只能碰运气,导致书没采购到多少,人却心力交瘁。相信这样的呼声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心声。
>不难看出,馆配会的专业化、网络化是市场所需、人心所向,至于是针对目标群体进行专业型的馆配会,还是在大型馆配会里边分专业,恐怕还得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定了。如今年的南京春季馆藏会就专门劈出了一块少儿区,这应该是馆配会专业化的一个雏形,从整场馆配会少儿类图书的销售量来看,这块面积不大的少儿区域还是卓有成效的。
>而对于公共馆来说,一些资金充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几乎是全品种采购图书,通过馆配商的日常供应基本可以保证图书的采到率,因此,如此集中的馆配会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可有可无的。
>那么,目前的馆配会形式真的是没有市场了吗?也不全然如此。一些中小型公共馆、基层馆、中小学图书馆对这样的馆配会还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这些馆采购的特点是目的性、专业性不强,保证有书上架即可,折扣是王道。因此,他们参加馆配会往往在小馆配商的带领下,参加大馆配商的馆配会,也正是由于这些馆的存在,才保证了一个月内数以十计的馆配会的存在。而对有理想有抱负的馆配商而言,目光也不仅限于此。
馆配商: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联盟采取统一采购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速度,提升配到率。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除了馆配会的风生水起。在整个馆配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无非是“全国馆配商联盟”的成立了。经过多年的探讨和筹备,这一联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3月初,在杭州举行的2013年度馆配商战略合作研讨会上,人天书店集团协同全国24个地区的70余家馆配商共同组建全国馆配商联盟。人天书店集团给这一联盟的定位是全国性质的馆配企业“利益结合体”,将以集约化经营切实降低馆配行业链的运作成本,提升馆配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出版社而言,联盟的建立,有利于降低其发货成本并缓解账期压力;对图书馆而言,联盟的建立可使其享受更加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服务,加快到货速度,提升采到率;而对馆配商来讲,联盟采取统一采购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速度,提升配到率,联盟采取统一数据平台,减少采访人员成本,有效提高竞争力。
>馆配商联盟的成立在吸引来馆配商加盟的同时,而一些不愿随波逐流的馆配商(如国有新华系)对此依然存疑,认为这样的联盟对市场的冲击并不是良性的,归根到底是一种拼折扣的联盟。笔者认为,在馆配商联盟刚刚成立的情况下,不妨给其一点信心和期望,到底是否能使整个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不可否认,市场不可能一家独大,需要不断整合和磨合,要发展就得求同存异,因此,合作一定是一种趋势。
馆配市场:何时迎来网购时代?
对网上书店的使用,很多仅停留在零星采购的阶段,但不排除一些图书馆因为折扣的原因在网上进行大规模采购。
>如今,作为大众读者,通过网络销售渠道来购买图书成为一种常态。而实际上,在网上图采会未形成规模之前,图书馆选择网络渠道采购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些图书馆还仅是通过网络进行查漏补缺。这样的现状下,馆配市场到底还有进入大规模网购时代的可能吗?值得探讨。
>首先探讨的是模式问题,到底是电商进军馆配?还是馆配商试水电子商务?对于电商来说,愈加成熟的电商能否肩负起馆配图书的重任,来纷争馆配市场的一杯羹,到底指日可待还仅仅是纸上谈兵呢?在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站的图书网购平台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专门服务图书馆的馆配业务,而出现的“团购”索引也不过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营销策略。那么又是否存在平台之下的图书馆批量采购呢?我们尚不知晓,但从采访到的图书馆采编部工作人员的口中我们得知,对网上书店的使用,很多仅仅停留在零星采购的阶段,但不排除一些图书馆因为折扣的原因在网上进行大规模采购。
>以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高校图书馆为例。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选择在网络上采购图书,目前只是在网店上进行中文图书的零星采购,虽然数量不多,但对网络采购还是持积极的态度的。该馆采编部张美萍简单地道出了网购的优势:查询非常便捷,用户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快速了解图书的踪迹,可以比价,快速下订单,并且还能及时送货。这样可以补充正常采购渠道信息不足,像漏采漏订,新书上市滞后期长、下架快等问题也可以尽快解决,还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一种有效、快速的订货方式。
>可见,图书馆对网购渠道还是认可的,传统的馆配商也早就有意试水网购渠道。在这一点上,人天书店集团又走在了前列。人天书店集团旗下从事B2C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读买书网。2008年9月正式上线运营,至今依然存在,但读买书网在上线伊始,就曾表示是面向全国读者开展图书的零售业务,而非人天所擅长的馆配业务。但对于读买书网的零售业务,在大众读者中的认可程度并不如知名电商那么高。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馆配商放弃了网络渠道。以北京发行集团为例,2010年,北京发行集团开通了针对图书馆客户和批发客户的首都发行所网上交易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给客户提供网络化海量数据展示、快速检索、网上下单、数据下载、信息查询、数据跟踪等服务。还推出网上新书样本库,将实体样本厅的资源搬到网上,为图书馆客户提供网上选书服务。这一服务不仅解决了图书馆一直苦恼的出版信息不通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且还为那些因当地图书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奔波到各地采书的图书馆采购人员提供便捷的网上选书服务。这正是图书馆所期待的,不管实际效果如何,这种服务模式都值得肯定。
>网购渠道仅仅是馆配市场上的一种模式创新,给这个略显疲惫和迷茫的市场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同时,由于是新鲜事物,馆配市场上的网购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尚需开拓和完善,未来这种模式能否得以继续发展,就需要时间的考验了。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4月18日“第23届书博会·馆配”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