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沙棋牌js6666(官方)app手机版下载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中的问题与编辑责任刍议

2018年09月17日

摘要: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支持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渐入佳境,但客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编辑在导向把握、选题策划、编校加工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入手,探讨如何提升图书品质,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 编辑 导向 选题 编校

中图分类号::G232

如果搜索2017年图书出版界热门词汇,“传统文化”无疑能够占据前列。从故宫出版社系列文创图书成为“网红”,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传统文化图书的大规模亮相,都表明读者与出版者在传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形成了共鸣,新一轮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热潮正在形成。

我国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在近十几年逐渐活跃起来,并呈现出品种日益丰富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趋势。如果说前期的发展主要还处于由群众文化自觉催生的自发探索阶段的话,那么国家导向层面的大力推动无疑为本轮传统文化图书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下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论述,都在不断释放新的要求和政策红利,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p>

就出版者而言,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是在履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使命。因此,作为一名编辑,越是在热潮中,我们越要冷静,越要客观地分析现状、反思得失、探讨如何在“量”升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踏踏实实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一、从编辑角度看传统文化图书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图书市场的繁荣短期内吸引了大批产品入市,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把关不严,个别图书导向把握存在偏差

国家在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必须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倡导的前提和落脚点。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难免会出现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鱼龙混杂的情况,例如民族传统道德礼仪与封建纲常伦理就常常杂糅一体,迷信也经常会披着科学的外衣寻找新的“宿主”,这都是需要认真加以分辨的。

应该看到,现实中个别编辑在策划传统文化图书时,过于相信作者而放松了对内容导向的把握,或者盲目地对古文照本宣科,或者由于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足而力不从心,客观上造成了个别图书在内容导向性上出现偏差,背离了出版的初衷。以前段时间争议比较大的《弟子规》入书为例,窃以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内容的处理上简单化地逐句释义了事,而没有更为主动地加以扬弃,引导受众站在现代视角有选择地吸收其中尊老、礼仪、诚信等积极成分,给读者造成了困惑和错觉,使得宣传教育功能打了折扣。

2. 盲目跟风,选题策划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是任何热点图书市场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图书也不能免俗,特别是文化普及类图书,因入门要求低,投入比较宽松,导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一方面表现为选题重复。在当当网上搜索“三字经”,会显示近万件商品,即便是当当自营也有数百种,论语、唐诗等热门书籍比之更甚,重复率之高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是策划趋同。仍以《三字经》为例,绝大多数都采取拼音注音、注释讲解、相关故事的固定格式,图书的体例、版式设计缺乏独创性。

同质化表面上看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出版单位看到市场机会,投入产品,希望有所斩获,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编辑往往在没有资源积累,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独立思考和深度策划的情况下,寄希望于短平快的操作方式,盲目“蹭热度”,跟风畅销书、长销书;更有甚者还有意识地对畅销品种进行模仿,在书名、封面装帧、内文版式等方面都做得十分相似,造成“千书一面”的状况。由此可见,这种同质化现象根源是选题策划的缺失或者草率,后果则是对于资源的浪费和对市场活力的伤害,即使是对出版社自身来说,也难免产生大批滞销图书,徒然恶化库存而已。

3. 编校粗疏,部分图书质量不高

与同质化相伴而来的,是部分图书的粗制滥造,编校质量不尽如人意。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①原文不对。对作为基础的古文原文缺少必要的核对,甚至直接省略了点校程序,谬误百出。②注音不准。古文发音往往与今不同,通假字也较常见。在给古文注音时,常常会出现想当然而为之的情况。③注释有误。个别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对古文的注释往往不去深究,或者仅仅依靠网络搜索,造成驴唇不对马嘴,词不达意。

凡此种种,反映出在图书制作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和上市时间,没有按照流程对校样进行严格的审稿、校稿,对存疑之处没有很好地解决落实,甚至没有发现错误的所在;或者编辑受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书稿的把控上显得力不从心,也无法形成对作者的对等交流和合理质疑,只能抱着“不会有问题”的侥幸心理草草过目了事。

二、编辑在传统文化图书发展完善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传统文化图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的导向把握、选题的策划创新、书稿的加工整理三个方面,而这也恰恰正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图书板块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其生命活力,不断为读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传统文化养料,编辑必须坚守职业精神,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鉴别

选择传播什么样的知识、文化,是编辑的立根之本,是首要任务。文化产品必定反映着一定的价值观。在我国,编辑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应以此作为策划传统文化图书选题的首要标准,注意分析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认真对书稿中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把关。

以出版单位参与最多、产品最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普及类图书来说,这类图书面向的是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很丰富的普通读者,主题覆盖面较广,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从文学、艺术、哲学、史实到饮食、节气、医药养生等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均有涉及。这给编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如此庞杂的内容中难免有糟粕,而且经常以比较隐蔽的形式存在。编辑在选择时需要时刻谨慎小心,透过纷繁的表象外衣而更加注重其内在实质,加以筛选和优化,实现其积极价值。如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史记》就有意识地对《史记》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将史实叙述与价值引导很好地结合起来,获得读者的认可,连续多次登上畅销书榜。随着传统文化图书的发展,价值导向越来越得到普遍的重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5年起已经举办了两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推荐活动”,对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 深化传统文化的资源积累

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都有一套宏大的体系,想要略窥一斑并非朝夕之功。一些专业出版社之所以能在传统文化图书市场占据优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几十年间积累起的大量优质版权资源为产品群的丰富提供了保障。如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自1958年出版以来,不断重印再版,仅2016年就销售超过30万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也以30年近140个品种的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都说明,要在传统文化图书上有所建树,编辑必须心怀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摒弃蜻蜓点水式的选题策划方式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对选定的具体领域进行深度挖掘。特别要做好理论性、基础性、原创性的版权资源积累工作,这本身也是编辑丰富和充实专业知识的过程。当客观资料和主观认识都积淀到一定程度时,选题的创新将是水道渠成的事,策划切入的角度也会更加精准。

3. 拓展传统文化的开发广度

传统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广,如果仅仅把眼界集中于热门领域,看似受众面广,但选题撞车、同质化的概率很高,要想做出自己的特色难度较大。这时不妨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一点,关注一些相对开发较少的领域,找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以恰当的方式展示其文化价值和魅力,同样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故宫出版社之所以能在本轮发展中异军突起,原因就在于他们看准了读者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和涉猎日益广泛的趋势,将故宫博物院锁于深宫的海量馆藏加以利用,开发出系列高端收藏品鉴图书和接地气的文物日历、手账等,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这给我们的选题策划提供了视野广度上的启示,传统文化的门类很多,比如相对比较冷门的传统生活习俗就有饮食、服饰、建筑、风俗等诸多方面,传统体育也包括武术、蹴鞠、角力等等,任何一项都是一个富矿,具有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且贴近日常生活,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值得进行深度的整理和开发。

4. 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当下的社会进步。这些年来政府和群众越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由于现实问题的警醒,又得益于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质朴生态理念再度被广泛接受。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时代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推动现实发展应成为传统文化选题策划时一个重要的指标。编辑在策划传统文化选题时要关注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现实需要,找准二者的契合点,以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启发、鼓舞人们的行动,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以现在为例,我国正在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振科学技术自信无疑非常重要。但介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成果和传统工业技术的图书相对较少,适时推出这方面的书籍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也能够起到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的功效,对国家战略的推进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5. 促进传统文化的更新发展

传统文化绝非厚厚的故纸堆,“传统”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现代的东西延续下去也会成为传统。除了“闻鸡起舞”“精忠报国”这些古代的典故外,近现代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建设祖国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改革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活动,体现出编辑对现实文化成果的选择。因此,编辑不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拘泥于固有的文化素材,而应该以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吸收新鲜内容进行整理和收纳。对于这些革命年代和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文化,编辑有责任加以提炼、弘扬,不断丰富中华优秀文化体系,使之更具活力和时代意义,同时也为选题策划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不少出版社都陆续推出了《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等“红色经典”。这些图书反映了现代、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理想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我们现今民族性格的塑造过程。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将新时期形成的思想、文化、精神传递给读者,将是一个重要的出版课题。

6. 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

好的文化要用好的方式去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习近平同志曾经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除去学术性的文化专著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固有的教条式、灌输式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效率不高,已不是我们的首选。编辑在进行传统文化选题策划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在书中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抛却其严谨性不谈,长期在传统文化图书中占有相当份额的“读史”类图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比较幽默近人,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给我们的启发就在于只有尽可能地将正确的内容与恰当的形式相结合,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才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挖掘选题潜力,以互联网络的视野进行布局,采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推广路径,不拘泥于一定形式,善于利用新兴媒体在检索、表现形式和交互方式上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7. 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由于年代的久远,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古代社会风俗、古文献的理解多有障碍。现在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图书中存在诸多谬误,不但不能明白地表达原义,反而造成了很多误解。这当然和作者的水平有一定关系,但编辑也难辞其咎。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编辑首先应该练好基本功,有针对性地进行诸如通假字使用、简繁字转换等古文字和注疏、点校方面的学习,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古代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沿革等相关知识,培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古文进行注音、断句、注释。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质量上乘的传统文化书籍,让读者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真谛。

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从未中断。而今,火炬已交到我们手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激荡的世界中薪火相传,这是出版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编辑的应尽之责。

(注:本文原载于《出版发行研究》杂志2018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