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图书编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理解和认定。用我的实践和语言来表述,即是:图书这种纸介质精神文化产品的策划者、组稿者、编纂者。如果用一句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比喻,即是:图书出版的“助产士”和“接生婆”。过去,人们往往把编辑称为“编书匠”,以为只是组组稿子,改一改错别字,没有多少复杂劳动。其实不然,真正能称得上合格的图书编辑的人,是那些对党和人民忠诚,对语言文字敬畏,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对书稿精雕细刻,为他人乐此不疲地做嫁衣的人。有人把编辑比作蜡烛,默默地燃烧自己,无声而又甘愿,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和照亮他人;也有人把编辑比喻为春蚕,一生执着勤奋,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锦,春蚕到死丝方尽,一丝一缕为人民。
图书出版是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是酿造精神文化食粮的特殊行业,担负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神圣使命,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都为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写过重要题词、做过重要讲话或重要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极为重视,也有许多重要讲话和具体部署,对推动我国文化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譬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就事关文艺繁荣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他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他要求,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因此,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对本职岗位有强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虚怀若谷、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刻苦学习精神;有胸怀祖国、心贴民众、淡泊名利、甘当苦力的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的图书出版工作者。
做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随便喊两嗓子就可以的,要真正做到合格、称职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辛的,甚至是终生的努力。俗话说,艺无止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讲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我40多年来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切身实践,我以为,要做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永远与党和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图书出版是生产和传播精神食粮,是铸造思想灵魂的工程。所以,图书编辑首先应是灵魂工程师。何谓灵魂?我以为,灵魂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胸怀全局,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职业操守,就是制作优质文化产品、始终弘扬和传播正能量。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中规定,书稿在“三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政治和政策性问题;责任编辑要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德进行把关”。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立场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党和人民一往情深、忠贞不渝。当各种杂音、噪音轰鸣,当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像洪水一样袭来的时候,你能够心明眼亮,立场坚定,有自己的“主心骨”,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党和国家提倡的,什么是党和国家反对的,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能当墙头草,哪边风大往哪边倒。要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自觉地无条件地与党和国家的出版法律法规保持高度一致,坚守生产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阵地,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永不迷失正确的出版方向。
必须认真学习和知晓党和国家关于图书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确保自己所选择和编辑的图书符合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要求。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干什么吆喝什么”。你是农民,要懂得时令、节气,要学会耕耘播种;你是工人,要熟悉岗位职责,要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能。与此同理,你是一名图书编辑,就要学习、熟知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图书出版工作上的“明白人”。
现在已颁布实施的出版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等。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是我国出版行业管理的基本法规,必须认真学习、切实把握,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否则,不学不知不懂,就是盲人骑瞎马,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跌到沟里去,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譬如:《出版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对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事项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①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②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③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④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⑤宣扬邪教、迷信的;⑥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⑦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⑧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⑨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⑩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上述这10个方面的内容,属于图书出版的“红线”和“禁区”,图书编辑应当牢记在心,坚决遵循,不能有章不守,各行其是,更不能打“擦边球”,越雷池半步。
诚然,出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神圣而又严肃的事业。因此,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有许多,要求也很严格。图书编辑要有“我要学”的高度自觉性,努力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领会,认真地实践和把握,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借口工作忙,任务重,埋头“拉车”不“看路”,以至于形成“灯下黑”,成为图书出版上的“盲人”,甚至罪人。
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政治头脑,要炼就一双能识别正确与错误的“火眼金睛”。
图书编辑不是编书匠,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属于特种行业、特殊岗位,需要有专门的学识、很高的政治觉悟、很强的政策水平、很好的理论素养、很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因此,不是随便摸一个脑袋就能做图书编辑工作,也不是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就能称职胜任的。有人说,编辑应该是杂家,应当是通晓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天文地理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在某一个方面成为专家,又要对诸多领域粗通一二,否则就适应不了图书出版行业客观上的不同需求,此话确有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强调,要政治家办报。我以为,做图书编辑工作也要讲政治、讲大局,也要力求成为出版家、政治家。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书稿内容鱼龙混杂,社会需求五花八门,加上各种思潮和声音相互碰撞,对坚持图书出版的正确导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底,没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没有一双善于识别香花毒雾的“火眼金睛”,就可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各种噪音、杂音面前,受其左右,迷失方向,其结果往往是面对泥沙俱下、林林总总的书稿,分不清正误,看不出好坏,以至于选稿失误,最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诚然,深厚的理论根底和敏锐的“火眼金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需要刻苦攻读,勤奋实践,在知行合一、天长日久的日积月累中,一天天、一步步地成长成熟起来。鲁迅、邹韬奋、茅盾、巴金、叶圣陶等等,这些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编辑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必须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娴熟的图书编辑专业技能。
古往今来,从事图书编辑这个职业,往往被称为“文化人”,做的是延续文脉、传递书香的事情,在众人眼里是个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行当。许多人靠它立足、谋生,赢得了生存与发展,既为社会文明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所以,图书编辑这一职业在当今社会有着很高的美誉度和价值度,吸引着众多文化人不断加入这个行列。
众所周知,不立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和操守,都注重培养和讲究自己的职业道德。图书编辑通常是为他人做嫁衣,要有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精神;图书编辑天天与书稿打交道,要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技能对书稿精心打磨,精益求精,要有对文字的敬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革命精神。古人云,文以载道。就图书编辑来说,精心编辑出版一本图书,是为读者酿造精神食粮,要传播好声音、好故事,要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这也是一种“载道”。每一位图书编辑都应从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高度,认清自己的岗位和使命,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做一个忠诚勤勉、敬业精业的出版人。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图书编辑工作,不只是政治上要求严,操守上要自律,而且要熟知行话、术语,熟悉编辑工作的整个流程,要具有称职胜任的专业技能。譬如:什么叫齐清定?什么叫版权页?三审三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把好书稿的政治关、政策关、文字关?当前有关部门规定的禁用词语有哪些?新版《标点符号用法》你使用对了吗?如何与作者沟通书稿上的一些观点和文字上的改动?书稿的封面语言以及成书后的宣传营销等等,所有这些学问,作为图书编辑都要熟练掌握、了然于胸。如果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不懂装懂,那就等于是“门外汉”“睁眼瞎”,势必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昏昏然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要做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岂不是空谈?!
必须有不甘平庸、锐意创新的精品意识,坚持不懈追求完美和极致,让每一本书都有新亮点、高品质。
质优,是图书出版的基本要求;创新,是图书出版的永恒主题。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残酷,可谓你死我活。一家出版企业,要想取得“双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做到“风景这边独好”,唯有精心策划,敬业精业,高人一筹,锐意创新,别无什么捷径可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过:“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名言形象而又生动地印证了图书出版的一般规律,这也应是图书编辑对自己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古人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这一理念来要求图书出版工作是必要而又恰当的。图书编辑缺失了创新的心胸、眼光,没有一以贯之、刻意求新的精品意识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和志气,那就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炒剩饭,进行低层次的重复出版,这样编出来的图书何来“双效益”?又何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商务印书馆原董事长张元济在100多年前就说过:“生平宗旨以喜新厌旧为事。”这里所说的“喜新厌旧”,就是打碎旧的,创造新的,只争朝夕,刻意求新。假若联系图书出版实际来谈创新,其外延很宽,内涵很丰富,诸如:选题策划新,书名制作新,思想内容新,选材立意新,理论观点新,语言文字新,装帧设计新等等。诚然,创新不易,出新、出彩亦难,但唯有不易和困难,才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攀登。图书市场本来就是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创新永无止境的竞技场,不能靠“红头文件”,靠党费、团费或硬性摊派去销售,要靠市场需求和读者自愿掏腰包购买。这种无情的市场情势,这种现实的竞争态势,要求图书编辑必须直面现实,穷尽智慧,下决心与平庸说“拜拜”,向好书和精品“看齐”。回首40多年的工作历程和生活体验,我本人也有这样的切身感悟:一个人活在世上,平平庸庸、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就像少油无盐、食不甘味的饭菜一样,大倒胃口,很伤脑筋,很没面子,还让人小看和轻视了自己,与其这样碌碌无为、不咸不淡地干着、活着,活受罪、没出息,还不如量体裁衣,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一展宏图,成就辉煌。当然,我这里说的“宏图”和“辉煌”指的是事业,是工作业绩,不是提倡追名逐利,高官厚禄,而是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言。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吗?那就要听党的话,忠诚勤勉地为人民服务;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知促性,知行合一,打好政治、理论、作风、修养、技能“五个根底”;要不甘平庸,锐意创新,真正有那么“两把刷子”;多编好书,志在一流。
(作者: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