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编辑角色的转变,可以说是基于整个社会及出版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信息过量繁杂,编辑挑选、甄别、提炼、运营角色就更加重要。任何细分市场,资深编辑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行业权威性会助其成为相关领域的“主持人”。
这个选题的最初设想来源于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全球政府关系总裁池永硕在科学出版社60周年庆上的一场演讲。爱思唯尔近年收购 了Mendeley:一款免费跨平台文献管理软件,同时也是一个在线的学术社交网络,可搜索到世界各地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科技出版 商已经开始调整自身角色及战略规划来满足科研工作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更灵活的网络交流平台上提供对应服务。书里的“死”内容成为直接能够为用户提供帮助 的“活”内容。
长久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数编辑从“铅与火”时代的案头工作、为他人做嫁变成今天的产品经理、项目负责人,出版的整个流程变化并不大 ——依然是在寻找稿源、作者到策划产品再到出书、推广销售几个环节中流转。上千年的工作模式被一朝打破,是因为互联网正在推进信息获取方式由单向供求向关 系网络、关系人转变。未来还有更高阶的演变。
因此,在《中国编客》新年第二期,我们设置“未来编辑N种工作模式”话题,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除了科技,文学、生活、少儿、教育、学术等领 域也都伴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大量出现,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我们需要了解和把握,未来阅读发展的大趋势,读者行为的变化轨迹,以 及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如何改变工作模式以便更好服务读者,或用更时髦的话说——是用户,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此次,各细分领域的16位编辑,包括网络文学 编辑(名录见第18版)欣然参与话题讨论,对他们的支持,我们由衷感谢!
角色演进:编辑成为相关领域“主持人”
未来,编辑角色的转变,可以说是基于整个社会及出版行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信息过量繁杂,编辑挑选、甄别、提炼、运营角色就更加重要。任何细分市 场,资深编辑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行业权威性会助其成为相关领域的“主持人”。比如童书领域,编辑在某个妈妈群中,是用户信息的直接收集者、阅读体验的参与 者和缔造者,同时还能把握优质写作资源的走向,并且在同一个平台实现销售。整个闭环让童书产业出现新的运行规则。编辑主导的社群商业——不仅仅是图书产 品,还包括各种衍生品、各种培训和服务,这些将终将成为他们生存的命脉。学术科研领域,当编辑掌握了核心用户数据,将有可能逐步转变成集信息阅读服务商和 用户数据情报管理者于一体的双重身份。比如,一个科研人员,在一辈子的科研生涯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需求:20岁的学习研究需求,30岁的职务晋级需 求,40岁的科研社交需求……相关领域的编辑完全能为其科研生涯的某个节点提供完善而全面的服务,并且成为这个族群的项目主导人、资源整合人。文学领域, 编辑对于全版权的熟练运作将会使其收益颇丰。资深编辑从数百个作家的管理和作品的遴选中跳脱出来,转而成为文本写作的主导者,同时在作品尚未问世前,所有 衍生品开发的合同都已经敲定,细节筹备完毕,盈利通路完全打开。对于全局的掌握,使编辑之与作者,或更确切的说是写手们的把控会更加主动,从而告别眼下很 多编辑手中资源缺乏并随时会被挖走的尴尬局面。
功能演进:成为阅读顾问和经纪人
从服务拓展层面来说,编辑不仅仅是在为出版单位服务,也可以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专门的服务。为作者服务,可以成为写手经纪人和出版顾问,为读者服 务的可以从做书转向做阅读。在新媒体趋势下为读者做各项阅读服务,提供阅读的价值。从跨界层面来说,传统编辑可转型新媒体编辑,在自媒体编辑、手机微视频 编辑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媒体编辑不仅仅指的是为大的网站做编辑,也指在微信等自媒体爆发的情形下,成为某个品牌的创始人。未来手机微视频是个新趋势,编 辑职位价值也会很大。
流程演进:先进工作模式普及并高阶演进
未来,出版圈现存的效率较高的工作模式,比如产品经理制和以个人品牌为号召的工作室模式,将会普及开来,并更趋扁平化。出版机构将社内固定编制 人员全部打散,牛气编辑举手立项,大家自由组合,然后按照年度向母公司交纳“资源使用”费用或利润的操作手法将成为常态。至于利润怎么来,就靠编辑们八仙 过海各显神通了。借用新技术,项目人的工作效率也会迅速提升。比如,眼下的项目沟通,完全可以借用微信群来完成。前期的作者、经纪人助理,出版方产品经理 等相关人等,到中期推广讨论营销方案、实施步奏,后期销售总经理、网店销售总监的加入,一个平台即可保证产品生产全程的透明、可控、信息对等。总的来说, 不管是图书还是其他项目,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分工协作必不可少。改变的只是新的介质和新的沟通方式。
未来编辑的7种工作模式
●专题受访人
■郎世溟(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务副总编)
■杨志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吴 畏(果麦传媒总编辑)
■卢 俊(中信出版社第二分社社长)
■缪 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图书中心副总监)
■费小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主任)
■杜 辉(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室副主任)
■瞿昌林(杲杲书坊总编辑)
■陈禺舟(漫游家文化科技联合创办人)
■林 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副总经理)
■何 征(湖南文艺出版社流行音乐编辑部主任)
■王久红(人民军医出版社科普策划中心编辑)
■老 才(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
■王文鹏(读书自媒体“文鹏天天读书”、“懒人读书”创始人)
■黄志强(百度文学编辑部副总经理)
■胡 说(腾讯文学资深高级主编)
工作模式1:提供教学科研服务项目
就教学和科研领域这类读者人群看,他们获取资讯的能力都很强,做在线教育和在线内容数据库服务在未来会符合这群人的需求。问题在于,原始内容数 据的获得和整理,将是一个完全转型的工作模式流程。传统意义上的编辑、选题等,将变成知识资源广泛整合的基础工作,大数据在这里不是庞大的客户行为数据, 而是大的内容资源数据及其与用户之间的智能互动。具体来说,盈利模式也会改变,不再销售物化的复本量来获得利益,而是通过服务、销售会员权甚至广告或收取 社会赞助来盈利。尽管文字和内容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工作将社会化,但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深编辑可能会成为连接读者和内容提供商中间的具体服务项目设计者和产 品开发者。举例来说,编辑需要提供基于读者需求的交互式内容产品。比如,可以先将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名师、互动教材和实验、辅导、背景资料扩展等,整合到 一个大数据库中,不管一线教学需求如何个性化,都能定制到自己所需的教学产品和服务。
工作模式2:经营自媒体社群商业
社群商业的基础是建成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生态圈,这种生态圈在自媒体爆发的情况下,迎来新的机遇。这种模式在童书领域尤其值得探索。童书读者虽 主体是孩子,但购买主体多是家长群体。这个群体的一大特征是对于权威阅读推广人的信任——可以直接指导其消费。最为典型的是,“童书妈妈”微店,通过图书 的增值服务吸引读者,虽然图书在微店上原价销售,但读者喜欢童书妈妈组织的各种有趣活动,还是会积极购买。二十一世纪社新出的一本原创图画书《恐龙快 递》,仅在她的平台就包销2600册。童书妈妈本身也是某出版机构的编辑。另外,新浪微博上的育儿大V粲然,组织微博抢购活动,每次抢购都会配一篇高质量 的博文,从她特有的角度推荐图书。二十一世纪社的《米切尔·恩德作品典藏》6分钟就抢完100套。在将来,出版机构的编辑不仅可以与这些阅读推广人合作, 也可以成为社群商业的运营和主导者。
工作模式3:设计多维阅读产品
未来的阅读载体更加丰富,甚至阅读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比如,听、看等都可能收入阅读范畴。一切可承载内容的载体,他们都会对有价值的内容有需 求。那么,编辑的任务就是提供符合不同媒介特性的内容。比如基于纸质图书衍生产品的开发是基本,此外,还有品牌延伸、内容形象化,通过授权方式,与业外的 消费品相结合等等。现有的例子有,出版经纪人王文鹏做的《懒人读书:一天一页书》,把读书碎片化,再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知识;在鲜果频道上王文鹏的《文鹏 天天读书》2个月增粉10万。另外一种可能是做视频产品。前不久,理想国和土豆网推出影像计划——看理想。至此,理想国开始推出视频业务。正如其总编辑刘 瑞林所言,理想国从未将自己定位为出版企业,他们是文化机构。除了出书,他们每年有上百场活动。做视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延伸。当然,最对的人做最擅长的事 情。未来,出版机构编辑可能不会直接转型为视频制作人,但会是现成的视频内容的挖掘者和筹划者。因为,大量视频内容和创作者可以从图书及周边中来。当然, 也不排除懂新媒体的编辑变身为视频编辑,更深度地介入其中。
工作模式4:个性化图书定制
未来,图书出版会更趋个性化。除了个别畅销书和常销书有库存外,大量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定制图书都可能经由按需印刷设备和实时联通的物流配送系统送达终端。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初期个案,比如比较常见的网站定制版本,像二十一
世纪社的科漫品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系列,专门为天猫旗舰店定制了普及版。普及版和原来的版本相比,定价更低,开本略小便于携带,满足天 猫客户群体需要。除了版本不同,定制化服务外延也可以无限扩展,比如读库与佳能公司达成合作,为读者打造“个人专属版”。此外,为家族定制族谱,为老人定 制传记,为读者定制绝版冷门图书等等也会是未来趋势。于此同时,对于“阅读”这种古典仪式和美感抱持追求和热度的人也将大量存在。在图书产品,特别是文 学、艺术、社科等等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纸质图书的美感是其未来价值所在——有点类似奢侈品。寻找并打造被人推崇的阅读藏品,对于出版和品质阅读仍然保持热 情的编辑们,可能更多会选择走这个路径。
工作模式5:众包众筹分解出版流程
我们即将面对一个碎片化的世界,碎片化会导致一大堆革命性的新场景。在未来,出版运营的核心流程将会深度融合到互联网中,就是说把传统的编辑业 务中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等环节放到互联网上去做。比如运营自媒体来聚集图书品牌的“粉丝”,用众筹的方式来做传统业务中的选题策划论证,用众包 的方式来组稿,图书的装帧也可以用众包来征集。
不管是京东众筹出版还是前不久刚刚成立的东方赞赏社交出版模式,操盘手对于项目的发现、筛选和筹划功能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编辑可以胜任的工作。有差别的地方在于,这些新兴的平台需要编辑更懂得图书规模化社交营销的方式,比如怎么去发掘好的项目,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
工作模式6:参与学术评价体系运转
未来,国内学术出版机构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成为学术评价机构。国际上的学术出版机构牛津、剑桥、哈弗等大学社无一不是知名学术成果评价机构,他们 有一套匿名评审、同行评议的规范流程。当今世界有影响的学术评价机构,创办SCI和SSCI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其实也是一个数据出版公司。学术出版机 构作为学术资源整合者和学术产品生产链条,是链接学术作品创造者和学术作品消费者的桥梁,是学术作品加工(编辑)的组织者。创作者、消费者和加工者往往存 在角色互换。这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曾提出的“学术旋转门”。学术出版机构是这个旋转门的发动机和推手。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学术出版机构积 累了大量的生产和内容评价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学术出版机构建立起学术评价体系的基础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建立以专业学科编辑为中心,对编辑过程进行 重点监测,利用专家系统实施专业的匿名评审和同行评议,兼做其他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系统的学术评价体系。
工作模式7:操盘真正的电子书
眼下的电子书,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是”伪电子书”——电子书和纸书一样,书里包含的信息、语词、以及数据的容器和载体,依然游离于互联网之 外,并没有与互联网形成连结。未来,电子书可能会变成出版机构完全想象不到的东西,将会有全新的经营环境和商业可能性。比如,深度链接的电子书——对每一 页、每一段、每一章文字或者图片和表格进行链接;可以复制和粘贴文本;可以进行跨文本搜索,比如在所有的图书中搜索写于关于渡边淳一的图书。未来,编辑的 任务是让图书以恰当方式连入互联网,成为跟网站、数据库、博客、Twitter、地图、应用一样的网络存在。出版机构可以在自身数据库和服务的基础上开发 出各种工具和服务。眼下,实际上国内有不少出版机构在做资源库海量数据的整理,但大多是基于对编辑流程的优化,对于服务的开发还没有走上正轨。但可以肯定 的是,未来的电子书世界,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完全不是一个样子。
●编辑说未来
何征:在已有的手机、平板终端,可能会出现以微视频、微课、云课堂等方式的教学内容作为音乐图书的辅助,这也是我们正在准备做的一些实验工作。
王文鹏:一个影视高层的朋友告诉我,他一年看400个本子,找不出3个适合改编影视剧的。图书和电影电视剧表现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一本爱情小说最好是恋爱结婚前比较好,而电视剧则是婚后吸引人,增加矛盾最好还有小姑子、恶婆婆等。既懂出版又懂影视的编辑是个宝。
卢俊:出版商的根本工作逻辑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筛选、优化、传播信息。因此,文字助理、营销推广、编务这些还是需要的,只是发行人员可能逐渐会被边缘化,营销人员将和发行员的身份重叠。
陈禺舟:编辑是一种创意工作,创意的东西在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之前,大部分无法确认,却要求创意必须保证达到某个目标。理想中的编辑工作模式,是编辑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负责自己的创意和宣传,而其他的比如发行,印制等等都成为一个供大家使用的平台。
吴畏:未来技术进步可以满足人无数种不同的需求,夸张点儿说我们可以为某一个人定制任何产品,满足他所有变态需求,只要你买得起单。但是,如果 “阅读”这个词的古典含义没有改变,其暂时隔绝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交互的功能就没有丧失。印数、利润、市场份额绝对重要,但不要失去基本的价值观。我不 认为有必要形成新的工作模式,那是另一个产业。
缪惟:我个人认为,未来的幼儿至小学中年级阶段,还是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小学高年级以上的读者会以纸质图书结合电子终端方式进行阅读。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