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发展方向。在多重利好之下,投资者也蜂拥而至。不过,在很多投资者和出版商眼里,现今的中国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的迷雾之中。未来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怎么走?在2013年第一届文化产业投资论坛上,来自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出版行业和文化投资界的业内人士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数字出版“经脉”未通
无论是传统出版领域还是数字出版领域,版权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位作家感叹道,他用了3年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写就的书,3天就被盗版商“克隆”成功,盗版俨然成为行业之痛。据贝塔斯曼中国总部首席执行官龙宇介绍,即便是版权保护做得好的国家,仍然有90%的盗版率。
盗版带来的直接冲击,便是尝到盗版“甜头”的用户不愿意为正版付费。但龙宇同时认为,有时并非用户不愿意付钱,而是生产商没有为用户提供“合理的方法去付钱”。龙宇坦言,同样具有沟通功能的短信和微信,她会选择为微信付费而放弃短信,因为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服务和更大的方便。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赫思佳十分赞同龙宇的说法,她认为这种“合理的付费方式”是要“找到消费者这根经脉”,而找到这根经脉的方法,是处在出版产业链中游的专业出版和技术部门能串起上下游产业链。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作,每一方都希望自己从头到尾通吃,大家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在这个产业没有起步的时候大家都互相防起来了,而不是通力合作往前去推动这个行业,这是阻碍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赫思佳说。
除了盗版和产业链的问题,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德方认为,技术也是阻碍现今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现在很多的数字化实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而是文本PDF化。这就意味着没有办法在深度内容上进行深度地挖掘和组合,为用户提供很便捷的知识分析。”
未来发展看好大众市场
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元林看来,在出版的三大领域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中,未来最具看点的还是大众出版。对于大众数字出版这块金矿,国内一些大的平台如百度、腾讯、当当网、京东商城以及三大运营商都不甘示弱,并在不断加大布局。
“我对这个行业是充满信心的,我始终坚信数字阅读将走进大众的心中,成为一种阅读的常态。”掌阅科技总经理成湘均指出:“数字阅读本身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就是把好看的书用最好的呈现方式,最快捷的渠道提供给用户。因此,数字出版产业未来的格局一定会有一些变化,好的产品不仅是单纯有内容,或单纯有技术,一定是技术和文化的一种结合。”
赫思佳也非常看好中国的大众数字出版业。但作为技术厂商的管理者,她认为大众数字出版业的角逐还没有真正开始。“我不认为随着国外资本或者国内风投的进入,纯粹的投资能够拉动出版社大众出版B2C市场的爆发。”赫思佳说。
赫思佳认为,把纸书变成电子版,读者的阅读体验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众多出版渠道和盗版交织的数字出版行业,只有精品才能占据制高点。“未来3~5年,中国数字出版将有曙光的出现。”赫思佳所说的“曙光”是指通过细分数字出版市场,针对各个细分市场打造精品,靠精品战略聚拢稳定的用户群体,从而去粗存精。
教育蓝海大幕已拉开
相比大众出版,受众群定位更精准的教育出版则更容易从数字出版获得收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及出版商也纷纷把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
“教育是一个关涉民生的基础性工程,出版企业拥有这块基石,就拥有了稳定的成长。”中信证券研究部、传媒与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皮舜说:“中国教育对于出版业的贡献和支撑,是区别于海外的,因此形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赢利来源。”
作为跨国企业中国总部掌门人的龙宇深谙皮舜所说的“区别于海外”的出版现状。“10年前我在美国,发现他们把学术出版、专业出版分得很清楚,在中国这个界线却很模糊。”龙宇介绍,美国的教育支出更多由政府埋单,自1980年以来,美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在5%以上。“国内公共教育有不少鸿沟需要填补,其实市场给了很多开放的机制,使得很多民营企业都能加入进来。”
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通过专业数据对行业构成进行分析表示,他更看好中国的数字教育出版。“我认为大众出版是一个很小的市场,会很快从蓝海变成红海。三大出版领域中,教育出版实际上占了51%,大众出版占35%,剩下的是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占了利润的三分之二以上。”
童之磊认为,在这个阶段最有机会的是“两个平台”:国家教育信息管理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我们判断这个市场的规模一定是在千亿以上,这才是真正的蓝海,也值得大家去关注。现在全国有超过3万所学校,这是很大的机会,未来最大的机会是电子书包。”童之磊说。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3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