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的编辑业务创新和质量把关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队伍建设也成为整个产业的关键环节之一。2013年1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首次将数字编辑职称评审纳入了全市职称评审序列,试图通过数字编辑职称评审,为数字出版从业者打通职称评定通道,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摸索经验。本版现就此话题约请相关人士撰写文章,共同探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发展。
我国正式使用“数字出版”的概念已有7年,这7年中,文化产业已位列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特别是“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数字出版业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主打产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保持了事业繁荣、产业发展、服务加强的大跨越的局面。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更新的推动下,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新方式、新产品不断问世,并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以数字技术、互联网出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态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建设世界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仅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1年,实现收入225亿元,游戏出版和手机出版成为北京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支柱;截至目前,经批准设立的互联网出版机构170家,占全国30%,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涉及数字出版及网络运营从业人员已达上百万人。
在北京地区开展“数字编辑”职称的设置工作,不仅仅能厘清数字编辑专业技术人员与传统出版和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职能关系,打通上述人才的入职和晋升通道,建立和健全数字出版产业人才培养标准,更有助于完善数字出版人才服务体系,带动北京地区和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快速发展,对提高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信心,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提升首都数字出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数字编辑需要专业人才
有人将数字出版视为纸质出版在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运用;也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是一个广义概念,只要是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出版链条的其中一个环节进行了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
当前,数字出版已涵盖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书、手机报、手机刊、手机音乐、数据库出版物、电子书、数据库、数字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动漫产品、按需印刷等多种形态。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网络出版则已被数字出版、数字报纸、手机报所淹没。
因此,数字编辑是指在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出版过程中,从事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审核把关和加工整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编辑人员队伍培养依然沿袭着通过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评审取得传统初、中级编辑资格、副编审、主任编辑、编审、高级编辑的传统编辑人员队伍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网络编辑员队伍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与数字编辑队伍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无法替代数字编辑。
虽然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同属于出版,在出版方面,传统编辑与数字编辑相比占据明显优势,但由于在数字出版活动中,编辑的手段、传播的载体形态、内容的跨度、信息整合力的要求以及传播渠道,编务管理流程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传统编辑已很难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加之观念陈旧,又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差,已不能适应数字出版的需求,在当前的环境中形成了“IT人员搞数字出版,出版人员不做数字”的尴尬局面。特别是网络出版、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后,一些传统出版单位没有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不注意引进和培养数字出版技术人才,使得掌握数字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直接导致数字出版产品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出现缺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数字编辑是网络编辑的新升级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将网络编辑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不仅规范了互联网出版的管理,也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网络编辑设置之初,只强调了它的职业作用和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操作能力,忽视了网络编辑岗位的职责,忽视了对内容的加工和整理、审读和把关,在面对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在批准设立互联网出版机构许可条件,需要企业提供“有必要的编辑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员”时,依然要求提供传统编辑的职业资格证书,而非网络编辑证书。
从职业素质看,传统素质论认为网络编辑既然能称之为编辑,就应对出版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整理和加工”,否则就不具备编辑的职能和责任,技术只不过是数字时代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技术素质论则认为网络编辑是技术平台的使用者、操作者,专业技术素质第一,其次才是传统素质。我们认为,忽略了前者,使网络编辑成为“搬运工”;忽略了后者,只能退回传统出版,被时代所抛弃。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加强传统素质教育和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都不容忽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硬道理。
从现实工作看,网络编辑是“前端”工作,它适用于网站,发挥对网络用户的引领引导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已不再体现于网站一个层面,而是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多个数字出版产品日渐清晰、形态并存的格局。大量数字编辑业务工作,已经拓展到出版“后端”,在出版产品制作前期,就需要具有政治敏感性强、文化底蕴深厚、文字语言功底扎实的数字编辑予以加工和整理、审读和把关。
从岗位职责看,随着数字出版的崛起,业内提出了加强网络编辑政治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操守、专业素养等素质能力建设的要求,但在整个互联网和数字出版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缺少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加之企业的不规范、不严谨和随意性,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导致“岗位靠自荐,能力靠自学,任职靠经验,责任靠自律,业绩靠效率”局面时常发生,迫切需要加强引导。
数字编辑职称如何设置
数字出版产业虽是新兴产业,但它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出版产业业态的一种具体形态。因此,数字编辑职称评价体系的设立,应该遵循现实性、发展性、创新性3个原则。
现实性原则。在设置数字编辑时,应该遵循新闻出版职称评价体系的标准,把数字编辑的层级设立与现行体系对接。
发展性原则。数字出版行业是新兴产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数字出版产业,因此,在设立数字编辑职称评价体系时,应更广泛地拓展其范围。一是在业态范围上应当尽可能适当外延。二是在申报人员范围上应当尽可能适当扩大。三是在体制上应当尽可能适当扩展。从数字出版起始到发展,民营企业一直占主导地位。在开展数字编辑职称评审时,应打破已有的体制限定,允许体制内和体制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网络宣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数字编辑职称评审活动,让更多的从业人员参与数字出版活动,才能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社会化的要求,才能使数字出版产业呈现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态势。
创新性原则。数字出版产业虽然是新闻出版行业的一种业态,但与新闻出版行业相比,有着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数字出版起始至今十余年来,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的推波助澜下,数字出版产业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也积蓄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资源。这些高层次人才不仅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设置数字编辑职称评价体系、规范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时,应当打破原有的职称评价条件,给予高层次人才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在编辑职称、从业年限上予以破格,经过评审,同时,充分发挥这些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积极吸纳他们参与到数字编辑职称设立工作,使其成为数字编辑职称评价体系建设的外脑,从而带动数字编辑人才队伍的成长,带动数字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
数字编辑职称 须健全评价体系
随着数字、信息、网络、移动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受众人群已经逐渐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捕获和交流,习惯于通过数字产品展开阅读和评论,“内容为王”已俨然成为数字出版的必然要求。
从数字出版流程看,数字编辑可分为四个等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高级。初级也就是最低或原始层级,能初步开展数字产品“筛选、粘贴、复制”工作;中级也就是编辑环节,是数字产品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它主要承担“整理、加工、组织”等工作;第三个层级则是“策划、审读和把关”,而要把信息、知识、内容予以告知受众,按需出版、按需发行则为数字编辑的最高层级。
从数字出版业务能力来看,与只注重政策和知识能力,缺乏数字技术和工具支撑的传统编辑相比,与只偏重技术工具,缺少以政策和知识“把关和审核”为核心内容的网络编辑来衡量,数字编辑应是知识与技术、政策与工具的结合,审读与加工相结合,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跨领域应用的能力,集内容加工、创意策划、应用管理、IT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融合型业务能力的人才。
从数字编辑考评体系建设看,数字出版具有疆界范围广,涉及层面宽,从业人员众多的特点。因此,在建立数字编辑评价体系过程中,应以新闻出版和数字出版政策、理论为重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书、多媒体及富媒体产品的资源采集、汇聚、提纯、编辑加工和多种媒体的混编、加工、审核等业务为核心,针对数字编辑岗位职能和素质能力的要求,建立一套数字出版助理编辑、编辑政策理论和数字技术应用的考试体系,重点考量初中级数字编辑把握和理解数字出版政策、传统文化、综合知识程度的能力水平;建立一套以副编审和编审研究能力、产品组织策划能力、工作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选拔机制,科学、公正、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审体系。
通过开展数字编辑职称的设立工作,将去芜存菁,让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出版编辑脱颖而出,使得数字出版内容的“编审校”落实到位,从而解决数字产品重形式轻质量,重效益轻内容,重技术轻出版等现实问题,解决困扰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内容产品不足的发展后劲问题,让“内容为王”成为数字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优化深度阅读传播环境,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以设置数字编辑职称为抓手,通过开展数字编辑登记注册、72学时继续教育、数字编辑出版实名制,完善“编”“审”责任管理制和责任编辑追究制,使得原创出版和新闻网络发布的流程完善进一步明晰,“采”“编”界限也将厘清,网络转载和作者身份、消息来源、删减更改说明标注等行为也将有章可循。一旦行业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后续管理有效跟进,数字出版人才的遴选、评价、使用、培养、激励、保障、吸引机制将更加人性化,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必成定势。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5月2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