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沉默不再是金。在过去的一年中,微博可以说经历了由工具向平台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微博与公众建立联系,政务微博无疑成为一种上下沟通的新方式。运作好政务微博,不仅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公众的参政门槛,还能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增进政民互信。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既是政府顺应潮流、服务于民的创新之举,也可以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
政务微博结构 呈“金字塔”状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首部政务微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政务机构和官员微博的数量截至2011年10月底开通总数接近两万,是上一年的近33倍,并且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采访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综观我国各地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其排名与所在区域经济、政治等综合发展情况排序大体一致。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政务微博开通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政务微博的数量排名居首。同时,政务微博的结构也呈现出“金字塔”状,县处级以下政务微博规模最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政务微博依次逐级减少。
对于各地政府机构、官员扎堆儿开微博,一段时间以来曾被有些人质疑为“官微大跃进”。对此,祝华新认为,政务微博的出现,有助于社会释放焦虑,对过于“干燥”的社会有着加湿降温的作用。
政府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既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及时有效,也扩大了服务范围和对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俞进在分享政府微博群建设方面的经验时有着3点明显的体会,其一是推动了观念的转变,实现了俯视到平视的改变。“政务微博的出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格局,改变了政府和社会沟通的方式,政府部门以更多平等的姿态与社会公众交流,放下身段,听民意聚民智。”俞进说道。其二是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微博零距离透明的沟通方式,也在倒逼政府部门正视群众的需求,改变服务模式。其三是实现了从发布到应用的转变。“随着党委各个部门对政务微博的熟悉,目前已经从一种简单的或者是单向的信息发布,发展到了一种双向的交流。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南海区政策解读、政务公开、回应诉求、民意征集的一个综合性网络阵地。”俞进补充道。
互动效应远比粉丝数量更重要
过去,因为缺乏政民沟通渠道,导致基层的意见、民间的智慧经常得不到重视,往往只有等到事态恶化,官方的反馈才姗姗来迟,勉强应对。在缺乏自下而上沟通渠道的情况下,政务微博成为了输送草根民意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务微博的功能,除了传达政府消息、反映官方意志外,还应该听取民众关切、缓解政民误解和矛盾。
在谈及目前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时,祝华新表示,作为官民互动的时尚,政务微博定位还不够清晰,多数微博依然停留在日常的官方新闻发布、地方宣传等事务上,不仅粉丝、微博数量有限,其表述风格也与传统官方新闻大同小异,自上而下的意味浓厚,与大众构筑的微博氛围略显格格不入,因此出现了即便粉丝多但互动依然稀缺的现象。
“在对政务微博的认识上,其互动效应远远大于粉丝,不要盲目追求粉丝,应更多重视粉丝的质量,通过互动寻找不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这样说道。在谈及具体运作的方法上,单学刚认为,一些领导干部的微博可以借鉴“网络红人”的做法,采取团队运作的方式进行维护。当然,前提是应体现本人的价值观与性格特质,而不是简单地由他人代为掌控。
完善不足 赢取更多鲜花掌声
除了互动方面有待完善外,“部分政务微博成为‘僵尸’,几个月不更新或‘三分钟热度’;政务微博标志体系目前尚未统一,命名、认证和定位存在混乱模糊现象,很多政务微博分不清私人身份与机构职能等区别;言辞不当,出现‘雷语’、‘悍语’和‘官话套话’;决策者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依然较为普遍。”单学刚补充道,政务微博的开通不是目的,政务微博在接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更应贴近民生需求、回应百姓关注,不能仅织出“一片浮云”。
微博上形形色色的发言,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往往让围观者一头雾水。祝华新认为,政务微博的开通,有利于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网络谣言给予及时回应和澄清,而且效果往往比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加迅速、高效。
李开复曾经的一条微博观点让许多网友认同,他说:“转发评论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我们传播但不传谣,我们围观但不盲从,我们尖锐但不违背事实,我们率性但不出口成脏,我们是微博人,在微博的舞台上,你我不只是看客,积极参与分享互动,从自己做起,让我们的微博更清澈、更温暖。”
微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我们与其说政务微博实现的是政民互动技术性的改变,不如说是理念上的革新。从政务微博发展现状来看,前者触手可及,后者尚需努力,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当事微博的身体力行,需要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理性、文明的舆论场。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2月28日第5243期第8版)